“巴音布魯克”為蒙古語,意為“豐富的泉水”,是天山大型山間盆地的典型代表,典型的禾草甸草原,也是中國第二大高山草原。因其特色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,被稱為“綠色淨土”、“駿馬的天堂”。那裡不但有雪山環抱下的世外桃源,有中國絶品景點開都河九曲十八灣,更有優雅迷人的天鵝湖。巴音布魯克大草原幅員遼闊,群山環抱,綠草茵茵,河流如帶,景致極為壯觀。巴音布魯克草原居住著蒙、漢、藏、哈等九個民族。
此樂章為帶引子及尾聲的三段體曲式結構,其中的中段重複再現,調性為五聲羽調式。
樂曲開始,寧靜悠揚的鋼琴前奏帶出男高、低音聲部八度齊唱的引子,利用這種複合音色帶出一種悠長而空曠的音響效果。接著男高音領唱重複引子的音樂動機和素材,呈現出富濃郁蒙古族風格的第一主題旋律,婉轉、深情而略帶粗獷。男聲二部和聲再度加入,讚頌巴音布魯克大草原這片綠色淨土。最後匯合成四部混聲合唱,音樂旋律多次作上、下八度的大跳進及四度的模進,使歌聲忽而高亢嘹亮、忽而低旋回蕩,感人肺腑。第一樂段在飽滿而祥和的氣氛中結束。
第二樂段調性為C羽六聲調式。開始由鋼琴彈奏出具有動感、模仿馬鈴聲的節奏,帶出女聲二部合唱歡快的第二主旋律,男聲則模仿馬蹄和馬鈴的聲響作襯托,再加上調性和拍子特徵的變化,使音樂情緒變得激昂自豪,和第一樂段悠揚婉轉氣氛形成強烈對比,描繪牧民騎著駿馬,賓士在遼闊大草原上的颯爽英姿。其中再出現具有蒙古族音樂特徵的上、下四度的模進旋律,把音樂推向最高潮。但與此同時,又突然將情緒控制住,由男高、低音聲部用空曠的八度齊唱出“是夢中天堂”。最後才彙集成熱烈的和聲合唱織體,在明快、略帶粗獷的氣氛下結束。這樣的一動、一靜、再一動的強烈對比,更突出地表現了蒙古族豪爽、熱情的性格。中段在重複時,改為採用女低和男高音聲部演唱主旋律,男低音以和聲配合,而女高音則以舒展而悠揚的助唱片段,與合唱部分形成對比及互相推動,接著才再重現原來的合唱編配模式在高潮結束此樂段。
第三樂段經過兩次調性的變換,又回歸到五聲羽調式。開始部分再現第一樂段具蒙古族草原風韻的音樂素材,但在原來的男高、低音聲部八度複合音色的基礎上添加了女高音聲部,構成三個八度的混合三部合唱,產生一種特殊的複合音色,也增加了音樂的幅度,令人感覺更純淨悠遠,深刻展現這世外桃源的寬廣無垠的牧野景色。後段更在三個八度的混合合唱的聲音基礎上,再加入女低音聲部演唱對位式的輔旋律,形成一個自由對比式的複調音層,讓整個合唱音響效果更豐滿、更細膩及委婉感人。最後再引入男高音用假聲領唱並停留在屬音上,悠揚飄逸,深刻表達對這片“綠色淨土”的無限讚美。簡短的尾聲中,鋼琴伴奏再現最開始時的音樂動機,達至前後呼應的效果,全曲在純淨悠遠的意境中結束。